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地理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大纲体现大学本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及相近专业的水平。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应考人员备考的依据。编写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应考人员了解考试的内容为应考提供复习范围和备考的水准及要求,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地理教师服务。
二、考试范围
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部分;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地理教学论部分。
三、考试要求
(一)系统地理部分
在大学阶段系统地理部分主要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专业必修课。
考试要求:自然地理学部分,要求掌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子系统的物质组成,分布特点和时空变化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建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部分的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满足中学有关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带领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二)区域地理部分
在大学阶段区域地理部分主要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考试要求:掌握世界和中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特征,探讨各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运动规律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角度去揭示区域的人地关系。掌握全球、各地理大区和主要国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树立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会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的研究方法,提高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和地理文献的能力并掌握使用与绘制教学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等。满足中学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带领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学论部分
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要求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灵活地掌握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处理方法;各类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各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等。
四、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
1.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地球的运动;(4)地理坐标;(5)地球的圈层构造;(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2.地壳
(1)地壳的组成物质;(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4)火山与地震;(5)地壳的演变。
3.大气和气候
(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大气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5)气候变化
4.海洋和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3)海水的运动;(4)海平面的变化;
(5)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6)河流;(7)湖泊与沼泽;(8)地下水;(9)冰川。
5.地貌
(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喀斯特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7)海岸与海底地貌。
6.土壤圈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4)土壤类型特征;(5)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与环境;(3)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6)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3)自然区划;(4)土地类型研究;
(5)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
1.人地关系理论
(1)人地关系理论;(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3)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3.人口与地理环境
(1)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2)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3)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4)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4.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1)城市;(2)村落;(3)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5.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1)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3)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4)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5)文化塑造地理景观
6.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2)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3)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7.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1)政治活动概述;(2)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3)文化与政治;(4)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8.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2)世界资源问题;(3)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9.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人类的环境观;(2)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3)人类与环境协调
10.区域发展与协调
(1)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2)区域发展与演变;(3)区域协调
(三)世界地理
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地球表面形态;(2)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3)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4)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2.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3.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2)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3)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4.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1)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2)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5.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2)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3)人类生产发展的纬向空问差异(4)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6.亚洲
(1)亚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2)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3)分区地理——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
7.欧洲
(1)欧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2)欧洲分区地理——北欧、西欧、中欧、南欧、东欧。
8.非洲
(1)非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2)非洲分区地理——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
9.美洲
(1)美洲的自然地理环境;(2)分区地理——美国、巴西
10.大洋洲
(1)大洋洲地理概述;(2)分区地理——澳大利亚
11.南极洲
(1)南极洲的自然条件;(2)南极洲的自然资源;(3)南极洲的生态系统;(4)南极洲的发现与保护
(四)中国地理
1.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
(1)中国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2)中国的行政区划;(3)中国的地貌特点,地貌形态的地理评价,主要地貌类型;(4)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
2.中国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气候特点与形成,几种重要天气及其影响,气候评价;(2)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评价;(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开发潜力;(4)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5)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类型与结构,空间分布与评价。
3.中国的海域与海洋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2)海岸格局,海湾与港口资源;(3)海域范围,海洋水文特征;(4)海岛类型,海岛资源。
4.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1)人口的基本特点;(2)土地利用,大农业的现状与发展;(3)水利的现状,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4)矿业开发与总体布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占30%,教法部分占10%,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占20%。
4.题型:试卷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
六、参考书目
1.伍光和,佃连恕,胡双熙,王子昂.自然地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慧琳主编,黄成林,郑冬子副主编.人文地理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世界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课标教材.
云南特岗教师初中地理考试内容考试
试卷结构
近三年来,我 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早灾。⒛11年 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3为 “部分池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比完成9~11题
9.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10.两地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 )
A.台风活动频繁 B.锋面活动频繁 C.气温变化大 D.季风的不稳定性
11.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培育良种 C.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D.改良土壤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13.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C.该区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产区 D.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叶农弓牧
14.该区域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D.机械化水平高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15-18题。
15、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原料指向型产业、动力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16.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B进行产业升级原因的是 (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1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产业布局不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 )
A.依次增大 B.依次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并
20.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 )
A.按环境要素划分 B.按污染物来源划分 C.按污染物形态划分 D.按污染物性质划分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个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均不得分)
21.下列气候类型中,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2.下列典型天气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贵阳“天无三日晴”一冷锋 B.梅雨—准静止锋
C.长江流域的“伏旱”—反气旋 D.华北地区的寒潮—气旋
23.下图中景观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A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 B.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厚度大
C.该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该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24.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A.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B.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C.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D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阳氏
25.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凉爽 B.资源丰富 C.降水较多 D.排水流畅
26.下列关于人口流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问题 B.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C.可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D.对迁出地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7.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建成投产后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东部和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改善东部和沿线地区的环境质量
C.改善东西部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D.加强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28.关于我国东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 B.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禁止砍伐森林
C.我国粮食富足,不需要开垦三江平原湿地增产粮食 D.东北地区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读下面”日本和新西兰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领土主要位于温带 B.新西兰国土面积大于日本
C.两国都位于东半球 D.新西兰位于日本的东南方
30.关于两国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 B.渔业都很发达 C.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D.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
三、简答题(15分)
31.根据伽理课程标褂中“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这一内容标准,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解读。(4分)
32.利用下图作为地理表象,设计一个相关地理教学的教学片断。(要求展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11分)
34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北部湾经济圈包括广西、广东、海南沿海北部湾地区。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沿海经济圈后的又一沿海区域经济区。下图为北部湾经济区图。
(2)若在海南岛西部建设一座大型钢铁厂,仅从全年盛行风向角度考虑,该钢铁厂布局最合理的应是下图中的( )
(3)南宁重点规划发展铝加工产业,试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 。
(4)近年来,广西承接了大量由珠江三角洲转移的产业,促进了广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这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 。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社会核心区,集中了全省2/5的人口、1/2的农业总产值、4/5的工业总产值·一但又是云南最缺水的地区,其水资源仅占全省的12%,特别是滇池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
材料二下图为滇中调水工程示意图。
(1) 分析滇中地区缺水的主要地理原因。(6分)
(2) 分析图中引水总千渠如此选线的原因。(4分)
36.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的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 据图分析该地区不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4分)
(2) 在极干旱时,人们大量利用水资源可能带来哪些问题?(6分)
(3) 推测图示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云南特岗教师初中地理考试内容
第2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满分20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请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2.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请简述帮助学生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六、论述题(本题共10分)
对待学生,有的教师急于把学生培养成才,拔苗助长;有的教师则之任之,错失培养学生的良好时机;还有的教师能利用学生身心发展进行教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试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云南特岗教师初中地理考试内容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C 2.A 3.A 4.D 5.B 6.B 7.D 8.B 9.B 10.D 11.A 12.C 13.D 14.C 15.A 16.B 17.C 18.C 19.A 20.A
二、双项选择题(20分)
21. CD 22. BC 23. AB 24. BC 25. AC 26. BC 27. AB 28.AD 29. AD 30. BD
三、简答题(15分)
31. (4分)教学资源:某大洲地图和地形、气候、水系图或资料(2分)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运用某大洲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得出该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2分)
32. (11分)略(可行性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即可酌情给分)
四、综合题(45分)
33. (9分)(1)北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 D (3)暖流增温增湿 (4) D (5) A;③④
34. (10分)(1)位置优势:临近海洋,利于对外联系;面向东南亚,邻近港澳交通优势: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有多条铁路与内地、珠三角、东南亚各国相通(2) C (3)铝矿资源丰富(1分);水能资源丰富(1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其他任答一点即可)(4)缓解了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压力;缓解了珠江三角洲资源紧张状况;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妊答两点即可)
35. (10分)(1)低纬高原,晴天多,蒸发强;地处内陆,四周高山环绕,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较少;降水变率大;地形崎岖,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严重;人口稠密,城市和工业集中,需水量大;河湖水体污染严重等。(6分,任答六点即可)
(2)水源地海拔较高,可自流引水;水量较大;水质清洁;可为沿线主要城市供水。(4分)
36. (16分)(1)特点:东部和南部沿海降水和河湖水丰富,中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较少。(4分)
(2)问题:截取大量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咸潮);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甚至诱发地震;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
(3)东部和南部沿海人口城市较稠密,中西部稀疏。(2分)因为东部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地势较平坦,海陆交通便利。任答两点得4分)
第2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1.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分)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分)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1分)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分)
2. (1)深度加工材料。(1分)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1分).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1分)
(4)适当过度学习。(1分)
(5)合理进行复习。(1分)
六、论述题(本题共10分)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分)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分)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分)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分)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分)
(论述较为全面的加1-2分,论述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加1-3分)
【以上内容由云师教育整理发布】